科考纪实|北山实验室,把荒芜写成史诗

发布者:张振发布时间:2025-10-19浏览次数:10



编者按:10月上旬,地科院5位教师带领9位本科生远赴北山,开展“大国边疆万里行之北山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期间实习队参观了中国北山实验室。让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一起感受北山项目团队的“扎根戈壁、爱国奉献、世界一流、永久安全”的北山精神。

                                                                                                                                                           

于花岗岩构成的山丘之间穿梭,我们仅能听到风的呼啸和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这里是中国北山实验室,一片看似荒芜却蕴藏着“大国重器”的重要科研基地。108日,在以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南大地科80级校友、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总设计师——王驹研究员为首的一众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中国北山实验室。此次参访不仅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雄伟壮观与战略意义,也深刻体会到以王驹为代表的北山项目团队所秉持的“扎根戈壁、爱国奉献、世界一流、永久安全”的北山精神。

实习队在北山实验室场区入口合影

中国北山实验室是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的重要候选场址,同时也是开展深部地质与地下工程研究的关键科研平台,承载着国家重大科技使命和科研任务,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前沿水平。这里不仅是科学家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前沿阵地”,更是我们青年学子心中的科学高地。作为北山工程的总设计师,王驹主持规划了整个北山工程的建设方案,并全程领导了科研团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而崇高的印象。

北山实验室基地

北山实验室部分建筑远景

迎接我们的是1984年毕业于永利304官网唯一地质学系的王驹首席科学家,被同学们亲切地唤作“老学长”。自1993年投身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事业以来,他带领团队扎进北山戈壁开展场址的筛选与适宜性评价工作,直至2019年地下实验室项目成功获批,他把30余载光阴奉献于这片荒芜之地,也把中国高放废物处置的“国家队”写进世界坐标。从青丝到华发,从旷野勘探到深地工程,从无到有,他将个人奋斗历程深深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

南大校友王驹欢迎南大师生到访北山实验室

王驹向我们讲述了北山实验室从最初选址到如今基本建成的全过程。在王驹详尽而富有深情的讲解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北山场址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场址的适宜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重要性、地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用武之地和关键作用,以及科研人员不畏艰险、坚守使命的爱国情怀。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核燃料使用的最后一步,直接关系到整个核工业体系能否实现闭环运行,关乎能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健康与环境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北山实验室的核心功能正是研究高放废物永久安全处置的适宜性和可行性。王驹指出,地学知识在北山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实验室为何选址于北山、为何将埋深确定选择为地下560m、以及为何采用螺旋斜坡道设计,均基于深入的地质科学依据。王驹表示,他在工程管理当中也融入了地质学所强调的系统性思维。大型工程建设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在项目初期,工作与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对此,王驹以“心中有梦想,心中有国旗、心里很好奇”概括了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理想信念。

王驹向同学们深情讲解北山实验室的布局和核心功能


王驹向我们展示实验场钻孔岩芯

实习队师生与北山实验室工作人员合影

为更直观地感受北山工程的震撼与宏伟规模,我们随工作人员前往工程一线实地考察。在进入地下斜坡道前,大家首先登至工地制高点—北山碑“打卡”,并俯瞰整个工区,王驹现场讲解工程整体布局。山顶围栏上“只有荒芜的戈壁,没有荒芜的人生”的标语令人肃然起敬,彰显了科研人员扎根戈壁、矢志奉献的精神风貌。此后,我们乘车沿直径为7米的螺旋斜坡道下行,地下深处传来的“北山1号”TBM(隧道掘进机)的轰鸣声,犹如工程跳动的脉搏,令人深切感受到项目建设的磅礴气势。在螺旋斜坡道花岗岩岩壁前,王驹指着出露的岩体节理/裂隙,详细解释该场址能够被选为高放废物安全处置的关键地质证据——深部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稀少,岩体稳定性良好,整体岩体质量较高。与地上露头不同,在地下,我们看到的都是深部的、三维的、未经风化的岩性和构造特征,极大的弥补了我们地上观测的不足。此外,我们还实地考察了高放废物的处置坑。未来,具有潜在危险的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在存放进存储容器之后,将被永久处置进这个坑中,通过天然屏障和工程屏障等构成的多重屏障体系实现安全隔离与长期处置。

北山实验室三维示意图

王驹结合实地构造现象向同学们讲解坡道掘进情况

同学们在参观高废物处置坑

此次北山之行既是一场开拓科学视野的实践之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历。通过本次实地探访,我们不仅见证了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设施与严谨的实验流程,更深刻认识到一批为践行“国家使命”而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品质。“但使中核将士在,不让高放出北山”,他们以青春和汗水为中国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核安全,在荒芜的戈壁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谨向每一位扎根戈壁、坚守使命的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同时也期待北山实验室在未来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持续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

王驹校友与南大师生在北山制高点合影

南大师生与校友王鹏在北山实验室基地前合影


感想:


李啟鑫

参观北山地下实验室,我们皆心潮澎湃。该实验室实现了多项国际首次与领先突破,是我国核科技进步的生动体现。项目工程的落地和开展,是北山团队及地科院校友王驹研究员紧扣国家核安全和能源安全重大需求,秉持“扎根戈壁,爱国奉献”的精神,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得以实现的。此次考察令我们深受鼓舞,未来必将以他们为榜样,深耕学业、勇担使命,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积极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发展。


王谨

北山实验室,这座深藏在中国西北戈壁群山之下花岗岩中的国家重大科技设施,肩负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重大使命。正如其承载国家重任却隐匿于荒芜戈壁之中,实验室总设计王驹研究员及其团队也长期坚守在这片艰苦的土地,攻坚克难、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为心中的理想事业无私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倾注热血与智慧。三十年来,王驹研究员潜心钻研,研究范畴涵盖地质学科、工程设计及社会人文等多个维度,从理论探索到实地选址,从概念提出到设施建设,他带领团队在这片无人问津的群山中播下了一颗名为核废料永久安全处理的理想的种子。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这颗种子已成长为今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高放地质处置创新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协作中心的参天大树,将为国家核能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核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而北山团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执着奉献精神,也必将在我心中播下一颗求知进取、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精神火种。


李佳隆

中国北山实验室——目前全球唯一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国际合作中心,凝聚了以王驹首席为代表的三代“北山人”三十余载的奉献与奋斗。他们扎根戈壁,爱国奉献,秉持“世界一流、永久安全”的信念,为我国核工业体系的闭环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北山精神,如戈壁深处的灯塔,照亮了中国高放废物安全处置的发展道路,更为国家核安全铸就了坚实护盾。作为南大人,王驹学长率领北山团队默默为国铸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南大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我深感荣幸,更倍感振奋与鼓舞;这份自豪感将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激励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矢志奋斗,贡献属于我们南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图文:北山实习队

审核: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