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18日,"国际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IGCP739学术年会"在永利304官网唯一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IUGS/UNESCO IGCP 739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心项目“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地球深时大洋缺氧事件与环境演变”共同发起,由永利304官网唯一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永利304官网唯一、永利304官网唯一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共同承办。胡修棉教授任本次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本次会议旨在搭建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极热事件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与共识构建。
会议现场合影
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斯洛文尼亚、新西兰、日本、中国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国际学者20余人,国内学者超过8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郑袁明处长、永利304官网唯一科学技术研究院吴迪院长、永利304官网唯一陈天宇院长为大会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郑袁明处长致辞(左上)、永利304官网唯一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迪教授致辞(右上)、永利304官网唯一院长陈天宇教授主持开幕式(左下)、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胡修棉教授做报告(右下)
八位国际顶尖学者进行了特邀报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Stephen Hesselbo教授系统展示了早侏罗世综合地层学最新成果;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Timothy Lyons教授提出大洋缺氧事件的无机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徐伟慕博士报告了挪威大陆边缘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响应研究;新西兰怀卡托大学Terry Isson研究员深入探讨了气候事件中的碳-硅耦合机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田力代)报告揭示了极热事件与生物灭绝的关联;中科院南古所王博研究员解析了卡尼期洪积事件水文循环变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David Kemp教授通过地层学方法量化了托阿尔期碳释放速率;英国伦敦大学学院Paul Pearson教授分享了坦桑尼亚古近纪碳循环特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Stephen P. Hesselbo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Timothy Lyons教授、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徐伟慕助理教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Terry Isson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田力(代宋海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David B. Kemp教授、伦敦大学学院Paul Pearson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此外,会议围绕四个主题通过27场口头报告和15个学术展板,全面展示了深时极热事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密尼苏达大学郑新源教授在“温室背景下长周期气候和环境变化”专题做报告,哥本哈根大学Mariano Remirez博士、东京大学Masayuki Ikeda教授在“极热事件期间气候和环境变化”专题做报告,中科院南古所王永栋研究员、圣地亚哥大学Jessica Whiteside教授以及AGH科技大学Michal Krobicki教授在“极热事件期间生物和碳酸盐岩台地响应”专题做报告,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Adrijan Košir教授、都柏林圣三一学院Micha Ruhl助理教授在“极热事件碳循环和驱动机制”专题做报告。报告内容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
专题口头报告现场与展板交流气氛热烈
会议组织了为期8天的会后野外考察,考察路线涵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日喀则弧前盆地浊流沉积、白垩纪冷泉碳酸盐岩以及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典型极热事件地质记录,由胡修棉教授、陈曦研究员、韩中副研究员、蒋璟鑫博士担任领队,20余名国内外学者参与本次会后考察。考察期间,学者们就喜马拉雅构造演化与极热事件期间气候、环境和生命演化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胡修棉教授做野外考察总体部署
野外地质考察合影
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交叉研讨的形式,融合学术报告与实地考察的多元环节,不仅推动了极热事件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深入理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地质参照。
图文:蒋璟鑫、胡修棉等
审核:陈天宇